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资质荣誉 新闻资讯 工程案例 经营网点 招募合伙人 联系我们
- 新闻资讯 -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资质荣誉 新闻资讯 工程案例 经营网点 招募合伙人 联系我们
职业教育矛盾:“说起来”重要实际又“低人一等”

2024-03-12 14:42:30



职业教育是产业工人技能养成的源头之一,在产业工人技能养成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说起来”十分重要与实际政策规定“低人一等”的矛盾;
  • “看起来”人才辈出与社会需求“不甚匹配”的矛盾;
  • “推起来”政策频出与落地效应“层层递减”的矛盾。

值此全国两会如火如荼的进行之际,多位代表、委员围绕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等提出了破解方案。

背景补充:

在发达国家,80%的人会选择走职业这条道路,20%的人选择走学历这条道路。但在我们国家的社会层面上,对职业教育学历的认同度仍然停留在被高考制度淘汰的观念,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

以及“遍地大学生”、“学历贬值”等现实因素,本科学历在职场上尚且已失去竞争力,更何况还是处在“学历鄙视链”末端的高等职业教育呢。因此往往有很多技工院校毕业后的学生仍然面临着“有技能没学历”的尴尬处境。

尽管目前,国家层面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凭技能提升待遇,鼓励企业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但在国人“学历鄙视链”的影响下,骨子里的“看不上”、“蔑视/鄙夷”观念始终影响着技能人才/产业工人的培养转型。

01 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在考评考录中的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施文美

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施文美表示,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认同度仍不够高,存在“说起来”十分重要与政策规定“低人一等”的矛盾,“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由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尚需一个较长过程,特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考录仍对职教学子设置较高门槛。

据2022-2024年国考数据,专科可报职位数、招录人数占比分别为1.40%、0.92%、0.30%和1.45%、0.73%、0.25%。部分单位对已就业职教学子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上存在学历限制现象。产教融合也不够深入,政校行企在政策协同和发展模式上还有提升空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热情不高,存在“合而不深”“松散脆弱”等问题。

此外,还存在“推起来”政策频出与落地效应“层层递减”的矛盾。近年职业教育利好政策频出,但实际操作中往往缺机制、少协调,造成执行方向存偏差、责任落实力度不够、落地督查评估不全面、项目验收评价不具体等问题。

施文美建议,加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考岗位设置的审查评估,降低专科受限门槛,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在考评考录中的应用,推动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同时,逐步扩大中本一体化(3+4)、中高职一体化(3+2)人才培养规模,积极探索开展职业教育体系内中高本一体化(3+2+2)人才培养试点,为有意愿、够条件的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升学发展路径。

02 企业要主动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

“现在社会上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大量缺口,反而需要主动招聘对口的产业工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表示,当前很少有企业主动向院校寻求技术攻关,同时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对职工长远发展没有明确规划,当前的一些实训基地对人才培养和实践课程的标准还没有统一。

对此,张金英建议,加强机制建设,企校协同完善精准化培养链条,即建立由1家企业联合若干“院校+公共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培养培训平台,形成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多方联动的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链条。

同时,加强师资建设,企校互补建设强结构化“工匠之师”。统筹学校与企业教师资源,采取劳模工匠带头传承创新的措施,进一步建设专业化、结构化师资队伍,建立企业技能大师、劳模工匠联合院校教师组成的团队,打造“1+N”型中国特色学徒制。

此外,加强基地建设,企校共建产业化训练平台。强化标准建立,通过建体系、立目标,企校合力共建产业化训练平台,进一步明确企校共建实训基地的标准化流程、针对性目标和全过程管理,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全生命周期培训体系。

最后,加强体系建设,产学结合共创多元化发展路径。通过系统化、创机制,多方协力共研评价与产学结合体系,建立系统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体系,建立从学徒工至首席技师的聘任制度。

03 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表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在管理体制上边界不清、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融合等问题。“教育部门主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本科)院校,人社部门主管技工院校。由于管理体制不同,统筹协同不足,缺乏融合发展,客观上存在‘两个职业教育体系’。”

对此,陈小平建议,从国家和省域层面进行职教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厘清职责,由教育部门统筹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的一体化建设,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人社部门牵头建立完善社会培训、技能人才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世界技能大赛等管理体系。

“同时,可选择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或与高职院校合并办学。”陈小平认为,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还应统筹招生和学籍管理,推动联合招生、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学生可在两种学校“双注册”,解决长期困扰技工院校的学历认定问题和职业院校的技能认定问题。

04 设立“中国工匠日”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建议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目前,杭州、苏州、咸阳、青岛等地已设立工匠日。“但日期各不相同、推进力度各异,亟需在国家层面统一工匠日日期、规范活动开展等。”郑亚莉建议,在借鉴地方实践的基础上,按法定程序,由人社部牵头推进设立“中国工匠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协同进行调研论证、工作推进,在现有国家工匠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工匠培育和表彰工作,形成制度支撑。设立全国工匠基金,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匠学院。

“还要统筹推进中国工匠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全链条发展,完善中国工匠专项培养制度,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的中国工匠荣誉制度,常态化开展评选,制定行业性专项培养计划,完善配套制度。”郑亚莉认为。

  • 上一条信息: 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可复制经验究竟可复制在哪儿?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 新闻资讯 -
    职业教育矛盾:“说起来”重要实际又“低人一等”

    2024-03-12 14:42:30



    职业教育是产业工人技能养成的源头之一,在产业工人技能养成的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 “说起来”十分重要与实际政策规定“低人一等”的矛盾;
    • “看起来”人才辈出与社会需求“不甚匹配”的矛盾;
    • “推起来”政策频出与落地效应“层层递减”的矛盾。

    值此全国两会如火如荼的进行之际,多位代表、委员围绕职业教育、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问题等提出了破解方案。

    背景补充:

    在发达国家,80%的人会选择走职业这条道路,20%的人选择走学历这条道路。但在我们国家的社会层面上,对职业教育学历的认同度仍然停留在被高考制度淘汰的观念,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

    以及“遍地大学生”、“学历贬值”等现实因素,本科学历在职场上尚且已失去竞争力,更何况还是处在“学历鄙视链”末端的高等职业教育呢。因此往往有很多技工院校毕业后的学生仍然面临着“有技能没学历”的尴尬处境。

    尽管目前,国家层面支持技术技能人才凭技能提升待遇,鼓励企业职务职级晋升和工资分配向关键岗位、生产一线岗位和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倾斜,逐步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特别是技术工人收入水平和地位。但在国人“学历鄙视链”的影响下,骨子里的“看不上”、“蔑视/鄙夷”观念始终影响着技能人才/产业工人的培养转型。

    01 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在考评考录中的应用

    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施文美

    全国人大代表、湖州太平微特电机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施文美表示,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认同度仍不够高,存在“说起来”十分重要与政策规定“低人一等”的矛盾,“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由观念转化为自觉行动尚需一个较长过程,特别是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聘考录仍对职教学子设置较高门槛。

    据2022-2024年国考数据,专科可报职位数、招录人数占比分别为1.40%、0.92%、0.30%和1.45%、0.73%、0.25%。部分单位对已就业职教学子在职称评审、岗位晋升上存在学历限制现象。产教融合也不够深入,政校行企在政策协同和发展模式上还有提升空间;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热情不高,存在“合而不深”“松散脆弱”等问题。

    此外,还存在“推起来”政策频出与落地效应“层层递减”的矛盾。近年职业教育利好政策频出,但实际操作中往往缺机制、少协调,造成执行方向存偏差、责任落实力度不够、落地督查评估不全面、项目验收评价不具体等问题。

    施文美建议,加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招考岗位设置的审查评估,降低专科受限门槛,扩大职业资格证书在考评考录中的应用,推动落实职业学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参加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普通高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同时,逐步扩大中本一体化(3+4)、中高职一体化(3+2)人才培养规模,积极探索开展职业教育体系内中高本一体化(3+2+2)人才培养试点,为有意愿、够条件的学生提供多种就业、升学发展路径。

    02 企业要主动与院校合作培养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

    “现在社会上对技能人才的需求有大量缺口,反而需要主动招聘对口的产业工人。”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常委、天津市政协副主席张金英表示,当前很少有企业主动向院校寻求技术攻关,同时对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对职工长远发展没有明确规划,当前的一些实训基地对人才培养和实践课程的标准还没有统一。

    对此,张金英建议,加强机制建设,企校协同完善精准化培养链条,即建立由1家企业联合若干“院校+公共实训中心+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培养培训平台,形成产业链、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多方联动的新时代高素质产业工人培养链条。

    同时,加强师资建设,企校互补建设强结构化“工匠之师”。统筹学校与企业教师资源,采取劳模工匠带头传承创新的措施,进一步建设专业化、结构化师资队伍,建立企业技能大师、劳模工匠联合院校教师组成的团队,打造“1+N”型中国特色学徒制。

    此外,加强基地建设,企校共建产业化训练平台。强化标准建立,通过建体系、立目标,企校合力共建产业化训练平台,进一步明确企校共建实训基地的标准化流程、针对性目标和全过程管理,鼓励企业为职工建立全生命周期培训体系。

    最后,加强体系建设,产学结合共创多元化发展路径。通过系统化、创机制,多方协力共研评价与产学结合体系,建立系统的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体系,建立从学徒工至首席技师的聘任制度。

    03 推进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融合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

    全国政协常委、浙江省政协副主席陈小平表示,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存在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在管理体制上边界不清、优势资源得不到充分融合等问题。“教育部门主管中等职业学校和高职(本科)院校,人社部门主管技工院校。由于管理体制不同,统筹协同不足,缺乏融合发展,客观上存在‘两个职业教育体系’。”

    对此,陈小平建议,从国家和省域层面进行职教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厘清职责,由教育部门统筹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的一体化建设,建立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由人社部门牵头建立完善社会培训、技能人才评价、毕业生就业创业、世界技能大赛等管理体系。

    “同时,可选择部分省市进行试点,将符合条件的技师学院纳入高等职业学校序列,或与高职院校合并办学。”陈小平认为,职业院校与技工院校还应统筹招生和学籍管理,推动联合招生、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学生可在两种学校“双注册”,解决长期困扰技工院校的学历认定问题和职业院校的技能认定问题。

    04 设立“中国工匠日”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郑亚莉建议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

    目前,杭州、苏州、咸阳、青岛等地已设立工匠日。“但日期各不相同、推进力度各异,亟需在国家层面统一工匠日日期、规范活动开展等。”郑亚莉建议,在借鉴地方实践的基础上,按法定程序,由人社部牵头推进设立“中国工匠日”,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华职业教育社等协同进行调研论证、工作推进,在现有国家工匠主题活动的基础上,加强中国工匠培育和表彰工作,形成制度支撑。设立全国工匠基金,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匠学院。

    “还要统筹推进中国工匠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全链条发展,完善中国工匠专项培养制度,构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的中国工匠荣誉制度,常态化开展评选,制定行业性专项培养计划,完善配套制度。”郑亚莉认为。

  • 上一条信息: 建筑产业工人培育,可复制经验究竟可复制在哪儿?

  • 下一条信息: 没有了
  • 关于我们 产品服务 资质荣誉 新闻中心 招募合伙人 联系我们
    公司简介
    企业文化
    组织架构
    建筑工程劳务分包
    建筑劳务管理服务
    专业技术型劳务人员输出服务
    建筑劳务分包咨询
    建筑工人专业培训


    公司新闻
    行业资讯
    行业政策
    招聘信息
    简介投递
    联系方式
    在线咨询
    浙江昕扬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18-2020 www.zjxylw.com Rights Reserved.
    电话:0571-87096689 邮箱:43837950@qq.com
    地址:杭州市西湖区西城博司铭座7幢10 层       备案号:浙ICP备18035045号
     
    浙江昕扬建筑劳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紫萱路338号尚坤紫萱广场商贸楼513室
    电话:0571-87096689
    邮箱:43837950@qq.com
    浙ICP备18035045号